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哦,香雪》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 2022-05-06 作者:YHJ 闵冲 阅读次数: 1200联系电话:023-40689988
学校地址: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长寿湖旅游度假区
一、文本解读:
铁凝的《哦,香雪》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短篇小说。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讲述了一个农村少女香雪在火车站用一篮鸡蛋向一个女大学生换来一只渴望已久的铅笔盒,表现了农村少女的纯朴可亲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而相对较多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闭塞的台儿沟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没有了过去的宁静,也扰乱了少女们的心,一方面是因为少女们天生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是封闭的山寨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小说的情感基调是清新、婉丽、优美、纯净的,但并不意味着纤弱、单薄,寄予了作者对时代现实的严峻思考:那纯朴、淡远的美果然是迷人的,令人不由自主地去欣赏和赞美,但它恰恰又是与贫穷和闭塞联系在一起,在时代列车的呼啸声中,这种纯朴迷人的美还能保留多久呢?80年代是一个对“现代化”充满神秘与迷信的时代,一种新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现代化必然代表进步、文明和美好;反之,就是落后、封建和野蛮。
作者选取了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少女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稚嫩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反映在小说的叙述结构上,作者并没有以情节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圈划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语句来鉴赏人物,通过景物描写来补充反映人物。
二、文本设计
1、按照小说的三要素,梳理文本的结构层次。
要求:
(1)理清人物关系、人物身份。
(2)找出文中关于山村环境描写的语句,包括山村在铁路修通前后的不同。
(3)按照情节发展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文本的情节。
设计目的:学生通过通读全文的方法,根据小说文本三要求的要求,快速把握文本内容,能够提取文本的基本信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做了什么事,做这些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2、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下列任务:
任务一、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本文讲述了什么事情?
任务二、山村,铁路,自动铅笔盒有没有象征意?
任务三、你对香雪用40个鸡蛋,三十里山路等代价换取一个自动铅笔盒的行为是否认可?
任务四、本文是如何体现“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思想的?
设计目的:
任务一: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和概括文本能力。
任务二:结合文本的写作背景及文本内容,探讨文本里描写的具体物象的含义。
山村:贫穷,闭塞,落后。
铁路:连接山村和外界的通道,代表外来文明,先进,开放。
任务三:此任务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具有思辨性,需要结合香雪的人物形象和写作背景进行思考。
第一种观点,不认可:虚荣心的体现,结合香雪想拥有自动铅笔盒的原因来考虑。
第二种观点,认可:自动铅笔盒象征着先进的外来文明,对自动铅笔盒的渴望象征着对外面世界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希望走出山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结合时代背景,香雪的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分析。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任务四:“青春的价值”是必修上第一单元的核心价值,设计此任务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香雪的全面分析,认识到香雪的“青春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她是如何为实现“青春的价值”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在本篇文本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了通读和研读两种阅读方法。
通过通读全文,把握文本的整体结构框架,按照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本的环境,人物和情节,对文本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情节。
通过设计具体任务,来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研读,来完成对具体任务的思考,并采用小组讨论模式进行探究。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针对任务提出不同的见解,以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3、写作反馈
根据《哦,香雪》这篇小说,可以针对文中某一个情节进行改写或者仿写,也可以根据小说的结尾,结合文本内容及自习个人的理解进行续写。
要求:结构完整,矛盾冲突明显,字数不限,题材不限。
三、学生作业展示
《哦,香雪》续写
香雪在姑娘们的簇拥下回到了台儿沟。
她望着娘那双碧波沉潭似的眼睛,将铅笔盒紧紧握在手中。她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谁拥有它,就能上大学,就能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
娘的眼睛里有一团跳动的火,一闪而过。她相信香雪,因为她的香雪从来不骗人。她还是将每一个个的鸡蛋攒起来,一个,两个,十个,二十个……
香雪睡不着,她想着铅笔盒,想着同桌,想着十五里外的公社中学,想着铁轨的尽头,火车的终点。
香雪翻了个身,她想明天要早早地去学校,把铅笔盒放在课桌的正中间,打开,合上,再打开,再合上。那时候,同学们就会围上来,不再是问她一天吃几顿,而是用惊慕的眼神盯着她和她手上的铅笔盒,“嗒嗒嗒”美妙清脆的声音,“好听”。
香雪不再是以前那个胆小羞涩的香雪了,她变得更加自信,更加独立,更加漂亮。
拿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登上了那辆喷吐着白雾的火车。
在火车上,她看到了凤娇头上的蝴蝶结,挥动着皲裂双手的父亲,眼眶湿润的母亲。“再见。再见”。香雪一遍一遍的喊着,却被车轮碾压铁轨时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淹没了。
下车,驻足而立,顾不上睫毛上的雨水,香雪站在街头,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汽车。黑郁郁的马路上,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一阵急似一阵,在汽车车前大灯的扫射中,像白绣球一样滚动着。两边的街灯也连成了一线,像穗子,拖在白绣球后面翻涌着。
香雪经过一家首饰店,玻璃橱窗里挂着的亮晶晶的饰品,在灯光的照射下,像台儿沟夜空上的星星,远比凤娇的那个发卡乖巧漂亮。各种各样的宝石让她想起了丰收时的山果和灿灿的野花。惨白的街灯和斑斓的霓虹灯下,聚着成群的姑娘,因为那过分夸张的光与影,浅蓝的,莹绿的,紫色的头发、面颊、鼻子不断变化着颜色。她还看见了打火机,轻轻一拨,指间便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儿。点燃的香烟似雾缭绕,如蜷曲在黑暗中灰白的鬼的影子。
“铅笔盒”。用手摸去,还在书包里。与这些光鲜亮丽的城市一比,它又算得上什么呢?大学里的同学们会因此笑话她吗?她想起了三十里的山路,想起了四十个鸡蛋,想起了娘那双碧波沉潭似的眼睛。有了铅笔盒,就真的能要什么就有什么吗?
月亮早已挂在半空中,黄黄的,像是刺绣时弹落在黑绸上洒落的一滴香灰,烧糊了一小片;却又是淡淡的,不亮,或者只是虚幻着一团白光的灯笼,白极,淡极。
家乡有森林,有大山,有涧溪,还有一群欢快的姑娘。她仍然记得和凤娇一起在溪边洗衣服,记得娘把鸡蛋挨个擦干净,再一个一个的放在垫着稻草的篮子里,记得田间的秧苗,树上的核桃,溪边的卵石,黑黝黝的隧道,还记得西山口清凉的夜晚。
当冬天的第一场雪纷纷扬扬飘落的时候,香雪已经坐在了火车上,这是她这几年来第一次买的单程票,终点站是台儿沟。香雪又不禁想起了当年打破台儿沟的阵阵轰鸣声,悠长的铁轨和追逐火车奔跑的那一群姑娘。
有些冷,香雪将围巾裹的更严实了一些,站在铁轨边,待火车彻底消失,才提起行李,迈开双腿。风吹拂着她的长发,掠过她的鼻尖,钻进袖口里。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换了的泪水、满足的泪水。
她扬起手臂,像鸟儿展开翅膀,她似乎看见了娘的眼睛,像风吹过的稻田,时而露出稻秧下泛着青光的水波,一闪,又暗了下去。
列车
车轮摩擦着斜阳铺洒的轨道
一抬头
它呼啸而过
承载着山外的陌生,城市的喧嚣
车内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
人们谈着,笑着……
没等村庄的炊烟飘过车顶
一恍惚
就呼呼而过
抛下了大山的贫瘠
山村的孤独
和婆娑的树影
就像它从来没有来过一样
稿件来源:闵冲老师
编辑:湖畔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