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视教育》之三十八 ——竹杖芒鞋轻胜马
时间: 2018-07-08 作者:YHJ 阅读次数: 19年初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借用苏轼老夫子的诗词,叫《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篇文章好几家媒体刊发过,我自己也十分喜欢。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偶读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很感慨。苏轼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写此词时是遭贬至黄州的第三年。和友人出门游玩,逢一场不期而遇的雨吧,人皆匆忙躲雨,唯独苏老夫子信步由缰,依旧观山观水,不以为然。他在词的前面,写了简短的文字说明。他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想想那老夫子也挺好玩的,雨来了,躲一躲不行吗?随了大流,不遭雨淋,不遭同行的朋友视为另类,多好!但假如真是那样呢,老夫子还是老夫子么?在老夫子的笔下还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么?所以呀,文章千古事,妙手偶得之。你该遇到什么样的人和事,该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许多时候是不在你的预料之中的。正所谓计划再好也不如变化太快,因此,一蓑烟雨任平生吧,学老夫子,该干嘛还干嘛,顺其自然,不强求自己,不难为自己,不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引用的这段文字有点儿长,既讲到了苏老夫子写此千古名句时的背景,也讲到了自己读此名句时的真实感慨!
那时我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打算着手拍自己的作品《生死兄弟》。我不仅自己改编好了剧本,而且还专程去贵州赤水河畔电影《麦子盖头》拍摄现场,和导演鲁坚兄、男主角王挺兄谈妥了,请两位大咖朋友支持,他们也爽快地答应了。北京那位女孩,说好是要出演里面那个护士角色舒婷婷的,为了这次出演,她找了许多表演的书看,还去报了专门的镜前培训班接受专业培训。从贵州回来后,我又去市公安局,拿着原著和剧本,向市局相关部门做了专题汇报。大力支持呀,市局领导一再表示大力支持,希望我努力拍出好作品来。前期做了这么多工作,如果没有太大意外的话,今年秋天真是要开机的了。可是,人活着,有时偏偏就那么“凑巧”,说曹操,曹操到。到了5月,写这部新书了;紧接着,影视圈又着魔似地产生了“蝴蝶效应”,原本没有多少人了解的“秘密”瞬间抖露了出来。写新书倒不影响拍电影,反正是导演和剧组去打点,可面对影视圈鲜为人知的诸多“黑幕”,像我这种没有下过水“游泳”的人还敢冒然的“下水游泳”吗?水那么深,怕是再多的钱投进去了也血本无归吧!你谈艺术,做情怀,人家可谈的是“套路”,做的是“暗箱操作”。面对如此复杂的环境,硬是要不问前路有几多风雨,固执的偏要往里撞,脑袋进水了不是?所以,权衡再三,决定暂缓,等圈子里风浪小了一点再说。风浪小了好行船,你只管往前开,是不怕翻船的!
这件事使我想了很多,我突然特别心疼起我们的民族企业家来。我说的是民族企业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腰缠万贯的“老板”。民族企业家根植于民族的土壤,有情怀,有担当,有抱负,非一般认钱不认理、不认责任的“老板”可相提并论。这些能被称为“家”的“老板”,他们乘了改革开放的东风,白手起家,一路往前走,不知经受了多少的磨难、忍受了多少的委屈,仿佛唐僧西天取经,每一个人所走过的路,都可以写成厚厚的几大本书。他们的人生是中国由弱渐强的缩影,他们艰难和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国家转型时期的形象代言,只是他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罢了!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那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仅民营企业给国家贡献的税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还别说解决了多少人的就业。
我徒弟去远恒佳报到上班前,我特地请她吃了一顿饭,告诉她,好的企业就是好的家,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义无反顾地走好,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善待职业,善待学生,善待新的“东家”。我还说:“家大业大,老总有老总的难处,员工有员工的诉求。老总有难处了,是不能轻易表露出来的,得闷在心里,因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解读,万一解读错了,影响到了员工的情绪和大家的团结,受损的是大家。员工不同,员工有诉求了,你想咋表达咋表达,影响不了集体的。处在不同的位置,话言话语就有不同的说法。仅凭这一点,做员工的也要多体谅老总。再说,老总给你提供的不仅仅是高薪的饭碗,真正重要是还有一个让你施展才能的平台。平台比饭碗重要,若干的年轻人看不到这一点。航母有了平台,飞机可以随时起飞;人才有了平台,智慧可以随时转换成财富和生产力。若无平台,你纵然是全世界都难得一见的天才,又怎样?所以,不论遇到了什么,都要给平台留下一份应有的尊重。不是所有有钱的人都愿意拿出钱去搭建平台的,因为有太大的风险。能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聚在一起,施展才能,那是怎样的担当和情怀呀!”
我的徒弟好多个,大多天各一方,难得见一面,只要见上面了,我多半是要唠唠叨叨的嘱咐他们什么的。我不好为人师,偏偏在徒弟们面前却是喜欢“好为人师”,想来这习惯不太好,依然要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想法,总不能老是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吧!不过,如今年轻人善于这山瞧着那山高,能安心于一件事、一群人,而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滋有味的到底不多,所以,在他们换一个环境,走向新的岗位的时候,面对面和他们唠叨几句,既为“师傅”,也断不至于有什么不妥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我的职业,早些年接触过少的“老板”;我的事业,近些年又接触过不少的有为之士。我总觉得在中国变革的这几十年,做什么都不容易,此一时彼一时,凡是挺过来了的,无不都有超强的忍耐力、毅力和智慧。毕竟大家经历的这个时代,是法制从无到有、市场从乱到规范、人心从简单到复杂、人性从单一到多元的一个渐变过程,这过程,你要去逐一适应,非一般的忍耐、毅力和智慧不能行。所以,我们这代人,或者比我们这代人岁数更大一点的,走着走着就直呼“看不懂”了,走着走着就感叹“人心不古”、“世态炎凉”了!事实上它只是社会转型和向前发展的表现,没啥大不了的。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像日本,今天大家都说日本人自律力强,哪怕遇上大地震,大家也不惊慌,取救济物品依然排队、秩序井然,殊不知退回去几十年,日本经济腾飞之初,社会秩序也是处处呈现出脏、乱、差的。不学历史,不了解日本人的过去;不读历史,不了解中国人的未来;所有的民族,由弱到强,都要经历阵痛。如今我们面临阵痛了,不是人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来骂娘,而是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好一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守好一个公民的道德底线和做人做事的良知底线。
也别笑话,讲点真实感受。我每次看到远恒佳的这群人,看到宋总、麦总、程……他们忙碌的样子,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诗句来。那天美女郑部长带我去看校园的各楼、各道和各处景点,好给这些楼、道和景点取名,郑部长就几次告诉我,说看见一些石头和树子,不知咋的,她总要联想到人,是不是中了什么邪!我说不是的,这叫“潜意识”。我们到了从山顶下到国际部大楼的那条山道上,她突然指着山道旁的岩石对我说:“但老师,这石头像不像个人?”我瞧,果真还像个人,准确地说像一个老母亲特写的侧面头像,有布满皱纹的额头,有深陷的眼眶,还有厚厚的、微微张开的嘴唇。山道有点儿长、曲、陡,两旁有嶙峋的石头和岩壁,适合雕塑和刻字碑,于是我建议那条路叫“慈母路”,路两旁沿石阶的峋石和岩壁上,塑点慈母像、刻一些与母爱有关的碑文。郑部长所说的看到石头和树子就联想到人,跟我看到宋总他们就联想到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其实是一个道理,都属于“潜意识”。她的潜意识里储存了很多的人物形象,一经“触电”便闪放进脑海里了!我的潜意识里储存了远恒佳老总们“竹杖芒鞋”前行的身影和他们面对所有艰难困苦都洋溢在脸上“轻胜马”的笑容,所以,不论在哪儿或者在什么场合和他们相逢相遇,“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诗句便会立马浮现在眼前吧!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历尽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从不畏惧,他总是把苦难的日子过得诗情画意!他乐观、和达、阳光,他留给后世的,除了无数的文章、书法作品、以及东坡肘子等美味佳肴,他还留给了后世“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美好心态!年少不读苏东坡,读懂已不再少年!到了我这个年纪,读苏轼,读远恒佳老总们的拼搏和奋斗,无不都是一次情感和灵魂的洗礼!